张问陶的诗词

ju67kgfg62024-08-29诗人诗文20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主要成就

    文学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诗作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格。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摹拟。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作品较好的是一些纪游、写景、题画之作,如《嘉定舟中》、《泸州》、《瞿塘峡》、《巫峡同亥白兄作》、《下新滩》、《空□峡》、《题李墨庄前辈归槎图》等。亦间有反映白莲教起义和清军腐朽的作品,如《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乡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七绝最胜,但有一部分诗篇情调沉郁。著有《船山诗草》20卷,清嘉庆二十年(1815)刊行;《船山诗草补遗》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两书共收诗3000余首。1986年,中华书局将《船山诗草》(包括补遗)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2000年重印。这是目前最完备、最通行的张船山诗集。著名文史专家胡传淮著有《张问陶年谱》(2000年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修订再版)、主编有《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成镜深、胡传淮等编有《船山诗草全注》(180万字,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有助于张问陶研究。

      清人评论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以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复出”。书师米芾,险劲放野,别具一格。其画,近似徐青藤(徐渭),不经意处,皆有天然,尤善画猿、马、鹰、鸟等,“墨猴”画技艺尤精。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芍药》扇等。杨守敬说其:“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张问陶是乾嘉诗坛泰斗、清中叶诗冠、三百年来第一人。

      张问陶弟子有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合称“张门三才子”,受张问陶影响巨大。

    绘画

      张问陶的绘画亦集明四大画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之技艺精华而挥笔自如、线条流畅,工笔精湛、韵味宏厚,技艺一绝、别具风格。画山——险峻陡峭。画树——枝粗叶茂。画面清爽,工笔水墨相间,图纹转折如行云流水,图文并茂。如《深山隐居图》。

    人物生平

    家庭出身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居湖广麻城之孝感乡,明洪武中迁蜀,著籍遂宁。其高祖张鹏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传;曾祖张懋诚(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1694—1757),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张顾鉴有三子,即问安、问陶、问莱;有二女,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张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冠县北馆陶镇),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贷,“恒数日不举火”。

    才华横溢

      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

      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少年壮志,气概不凡。虽家中生活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与小女留涪陵娘家。问陶回遂宁写诗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这时,其家境更为困顿,有时竟到“仅求衣食亦无缘”的地步。是年秋,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盐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殊、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

    官场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问陶又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宁小住,岁末去北京。这期间他吟兴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诗,或凭吊古迹,或流连风景,寄词壮采,显示出卓绝的才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间写诗最多,几乎每日一首或几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与问陶结交,对他的诗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五十九年,写《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反映了问陶的诗歌风格和理论体系。

      嘉庆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犹。这期间,他往来于遂宁、成都、北京,目睹现实,写诗揭露,如《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纵横随处有”、“焦土连云万骨枯”的句子,对官吏们掠夺人民的暴行,以及“万骨枯”社会的悲凉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庆五年(1800)八月,分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顺天乡试。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问陶赴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断案所下判词,简切透辟,后人奉为典范,曾多次编选印行。莱州辖区掖县、即墨两县农业减产,平度、昌邑、高密、潍、胶五州县遭严重水灾,村落萧条,民生困苦,问陶面对这般现实,痛如切肤。他乃具报请予减免缓交税租,并发放积谷,以赈济饥民。为此事,与上官意见不合,见为民请命,难有作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晚年生活

      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辞官,行前,他系念莱州歉收,民有饥馑,便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愤懑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吴门时,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号“药庵退守”。其寓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邻白居易祠,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写有《题乐天天随邻屋》诗,有句云:“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喻诗”,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著名文史学者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2000年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修订再版)、《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船山书画年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载甚详。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2013年摄制播放了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神断张问陶》,对张问陶进行了全面评价。

    张问陶墓

      张问陶忧患余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公历4月23日下午3至5时),病卒于苏州寓所,年51岁。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家人无力扶其灵柩回乡,乃寄殡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得鲍勋茂(字树堂)太仆等人资助,始得归葬故乡四川遂宁两河口(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二社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金子图内)祖茔。张船山墓1959年被掘毁,2014年8月修复。周、林两夫人亦葬于两河口张氏祖茔。

    张问陶的诗词

    晓发

    舟行水气空,露白晨星小。高树带残钟,寒烟灭飞鸟。

    陂田新雨足,茅屋一灯晓。林外桔槔声,饭牛人语早。

    早春游沔阳舟发汉上口占

    客里重为客,饥来百事非。一舟如许大,三匝竟何依。

    欲死悲囊粟,无才负布衣。春鸥吾愧汝,清远背人飞。

    喜亥白兄至都

    君至欣如我到家,剪灯絮絮问三巴。一年聚散悲身事,万里庭闱感岁华。

    何日乡居随父老,不堪旅食饱风沙。近来苦忆乡园乐,牛背斜眠嗅稻花。

    冻禽塌翅飞,模糊见人影。林寒夜开未,一院古苔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