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的诗词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四年(1865 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赴越南招刘永福黑旗军。次年,抵越南保胜,劝刘永福内附。以功赏四品卿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中法战争结束后,率军回国。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台湾道”。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布政使。二十年,署理台湾巡抚。
主要成就
自请抗法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桂林灌阳县人,清代同治四年(1865)进士,在皇帝主持之朝考中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有如今天的见习生。三年后经考试派往吏部任候补主事。唐景崧在此打杂15年,加上3年庶吉士共18年,对从小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总想寻机闯荡一番惊天动地之事业。与唐景崧家乡广西毗邻的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法国早就对越南存觊觎之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逐步将越南南方变成了它的殖民地。法国人对此还不满足,1882年4月间再次占领河内,其目标就是打开通向中国的陆路通道。清政府完全清楚法国占领越南北部后的危险,但在战火尚未燃烧到本国土之前,又不愿派清军直接与法军交火。当政的慈禧太后与大臣们绞尽脑汁,也拿不出好主意。
时刻挂念桑梓而且熟悉家乡情况的唐景崧不失时机地给慈禧太后上折提出建议。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广西有一支打着黑旗的反清义军,为了避开清军的围剿,进入越南活动。其首领是博白籍的刘永福。黑旗军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当时在越南协助当局打击当地盗匪,维持社会治安,与越南官府及百姓和谐相处。小日子倒也过得马马虎虎,但他们毕竟是清国人,终究不能长久离乡背井寄人篱下;想回广西老家,又怕中国追究镇压,处境着实尴尬。唐景崧认为朝廷应该既往不咎,资助和招安这支黑旗军来与法军作战,既可避免中法直接开战,又可打击法军的气焰,使清廷保持决策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此建议一出,慈禧太后十分赞赏,但鉴于清廷与黑旗军过节太深,又实在难于找到合适的沟通者。正为难之际,唐景崧挺身而出,毛遂自荐,请求前往越南招抚刘永福。慈禧大喜,便采纳了唐景崧的建议,要光绪下诏将他派往云贵总督岑毓英帐下听候差遣。
1883年初,越法战争中,唐景崧奉岑毓英命孤身抵达越南保胜,劝刘永福内附抗法,为刘永福出谋献策;并亲身参与指挥了河内、山西两战役。黑旗军当年就取得了“纸桥大捷”, 击毙法军北圻舰队司令李威利上校。唐景崧以功赏四品卿衔。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唐景崧奔走于援越桂军、滇军、黑旗军和抗法越军之间做协调工作。清政府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衔,赏戴花翎,拨给“黑旗军”饷银二万两及军械等。刘永福与唐景崧部配合,在抗法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唐景崧受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将法军的克星、已退隐的老将冯子材请出山领兵上阵,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谅山、长庆等地,东线战场大获全胜。唐景崧还奉张之洞命募勇景字军4个营,他亲自率军独当一面,入越会同黑旗军、滇军围攻宣光法军。他与云贵总督岑毓英联手,组织和指挥了宣光攻坚战。在西线战场上也取得了临洮大捷和宣光大捷。法军遭遇亚洲“滑铁卢”的消息传至巴黎,好战的法国茹费里内阁即刻轰然倒台。
后来,唐景崧以日记体文学形式,将自己1883年8月至1886年10月在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广西关外守边、建景字军开入镇南关进攻法军的事迹,以及战后参与中越划界事宜,结集为《请缨日记》。
半截抗日
中法战争结束后,唐景崧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台湾道”,当上了副省级巡视干部。唐景崧初到台湾,当地文化大多还停留在原住民的基础上,唐景崧办书院、兴科举、倡导修铁路,为发展生产,他走访民间,了解农桑之事,教化台南当地的少数民族。他在台任职时间并不长,做了不少造福台湾人民的事情。据载,唐景崧“颇好文事,聘进士施士洁主讲海东书院,建万卷堂,藏书富,饬纂台湾通志,自为监督,未成而遭割台之役。任兵备道,修葺旧有斐亭,组‘斐亭吟社’,自撰楹联悬挂亭柱,每逢春秋佳日,与台南进士、文人於道署内射虎助兴,后有《谜拾》问世,附於《斐亭诗畸》卷内,《澄怀园唱和集》是唐景崧及其僚友平日吟咏唱和之诗,为唐赞衮所辑。及任布政使驻台北,又时邀名士吟咏於官署,诗会时曾由海上运来数十盆牡丹,遂名为‘牡丹诗社’,亦多作诗钟。光绪19年(1893)1月取历年唱稿,分门编辑,录佳作十卷,命名《诗畸》,内唐景崧作品1301联,律诗68首,唐景崧在台南及台北带动地方文风,有功於诗歌传播。”
光绪十七年(1891年)唐景崧升任布政使,即掌管财赋、民政的副省长;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31日署理台湾巡抚,正式当上了包揽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的省长。
唐景崧就任之时。这一年(1894年)7月25日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已打了两个多月了。次年(1895)清军遭到惨败,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激起了全体台湾人民的愤慨。唐景崧坚决反对割台,他7次致电清廷,表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但是,决心出卖台湾的清政府,无动于衷,回电训斥唐景崧说:“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1895年,5月1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割台特使前往台湾办理交割事宜。并谕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卖国的慈禧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撤回大陆,并严厉禁止内地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唐景崧拒不奉命,愤怒的台湾民众公推唐景崧为首,与刘永福一道率全岛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唐景崧对台湾的防务进行了重新部署。他自己率兵驻守台北,总揽全台军政大权,并分兵把守各海口要隘。然而,热血并不能阻挡日军的军舰大炮。虽然台湾义军英勇奋战,前后毙敌三万余人,但是敌我实力悬殊,又孤立无援,唐景崧在危急关头放弃了自己的承诺,携巨款化装登上德国轮船逃回大陆。与请缨日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英雄懦夫仅仅是一念之差而已。刘永福后来也被迫内渡回到福建。1895年6月7日,日军攻占台北。台湾全岛落入敌手,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地时代。
组建戏班
一、概述
广西,简称桂,桂剧,是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戏剧之一。
说到桂剧,不能不提及唐景崧。可以说,他是桂剧的开创者,是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的皮黄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编曲,亲自组建戏班子登台演出,开创了桂剧一片天地。桂剧几经兴衰,流传至今,唐景崧的功劳不可抹煞。
二、背景
台湾被日军攻占后,唐景崧逃回大陆。大清没有了台湾,唐景崧自然也失掉了“巡抚”,他被追究抗旨罪责,免掉了公职,悻悻地回到灌阳县江口村老家。对国家命运心灰意冷的唐景崧,为摆脱烦忧,便请来戏班,终日闭门听戏消磨时光。
灌阳与湖南交界。那里的地方戏与湖南南部的祁剧比较相似且相互间早有交流渗透。唐景崧从小就熟悉这些戏剧,当京官时又常听京剧。便仿照在京城看京戏的样式,建戏台,搭戏棚,还招募湖南及家乡附近的艺人乐师,办起名为“桂林春班”的戏班。亲自指导把桂北的地方戏和皮黄腔系相融合,定曲牌,谱乐曲;为使家乡人喜闻乐见,还特地把过去用湖南及其他方言演唱改为用桂林话演唱。唐景崧亲自编写修改戏曲剧本,在表演、唱腔、化妆等方面都进行新的尝试。自己也粉墨登场吹拉弹唱。他将自己这种融南北戏剧特点为一炉的新剧叫“桂剧”。广西的桂剧,就是这样诞生了!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的《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桂林春班”就是第一个桂剧戏班。桂林春班阵容整齐,拥有许多名伶,如须生马老二、宝福、宝喜;小生明才、周明圃;旦角一枝花、林修甫等,还招收了30名女学徒,桂林桂剧从此有了女演员。
后来唐景崧在桂林榕湖畔建好五美堂别墅,便与桂林春班一起迁进五美堂别墅,当起了寓公。
三、五美堂戏台
五美堂戏台经常由“桂林春班”演出唐景崧撰写的剧本剧目。唐景崧邀三几位好友终日看戏、下棋,以为精神寄托,力图忘掉国耻和失败带来的烦忧。岑春煊、康有为等志同道合者就常到场看戏。有次康有为看完“黛玉葬花”后,还借题发挥赋诗一首对唐景崧深表同情:“妙音历尽几多春,往返人天等一尘,偶转金轮开世界,更无净土眷无亲。黑风饮海都成梦,红袖题诗更有神,谁识看花皆是泪,雄心岂忍白他人。”五美堂别墅里有“听棋亭”,亭上刻一副自书对联:“纵然局外闲身,每到关怀惊劫急;多少棋中妙手,何堪束手让人先。”听棋亭旁还建有戏台。戏台上也有唐景崧的自撰联:“眼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两联联面似乎都写实景,实际上却透露出唐景崧对往事慨叹的复杂心态。
唐景崧与兄弟唐景崇、唐景崶先后中进士,点翰林,有“同胞三翰林”之誉,这在广西是唯一的。日军攻打台湾时,他与台湾民众共同抗日,后回桂林定居。
在榕湖南岸建五美堂别墅,榕湖南岸的五美路因此得名。五美堂别墅内建有看棋亭,亭旁建有戏台,唐景崧组织“桂林春班”戏班,他还亲自编写、修改桂剧,改革桂剧,在表演、唱腔、化妆等方面有新的尝试,培养了一批桂剧演员,是桂剧改革第一人。
(唐景崧铜像刻画了唐景崧右手捧戏本,左手持鼓棍,专心致志演练桂剧的形象。五美堂戏台上有唐景崧的自撰联:“眼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表面上是写实景,实际上透露出他仍不忘时事的心情。)
烟雨迷蒙的桂北暮春,桃李绽放,柳树抽芽,为了探寻唐景崧与桂剧的起源,我和几位桂剧界的朋友冒雨从桂林奔赴灌阳,作一番考察。史籍上记载:唐景崧,字惟卿,灌阳新街乡江口村人,咸丰辛酉科解元,同治年间与其弟景崇、景封先后考中进士,被选入京城翰林院。故灌阳有“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之称。
我们的车子在江口村边停住,一行人在县文物所文所长带领下步行进入江口村。村子位于灌江边,有一条小河从山里汩汩流出,汇入灌江。河边多奇石,形状嶙峋,河上一道石拱桥,似一道彩虹横跨小河两岸,颇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村中有“唐氏宗祠”,是唐景崧当官后寄银子回家乡所建,原为族人居住,现作为文物将住户迁出,加以修葺保护。唐景崧一生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他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庶吉士,后到吏部当了一个相当于科级干部的小官,平平庸庸干了近20年,每日上朝点卯,回衙署无所事事聊大天。闲暇时出入八大胡同繁华花柳地,听戏度曲,饮酒狎妓,风流倜傥。
四、才艺
似水流年,一个没后台没背景的广西才子的灵气才情在官场与风流场中几乎消磨殆尽。突然风云变幻,列强侵略中国,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威胁广西,朝野震动,清政府慌了手脚。唐景崧却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上书朝廷,请缨出征。当时,唐景崧正在京城迷恋一个徽州名妓李苹香,两人琴瑟共鸣情投意合,但机遇来临,男子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盖过了儿女情长。唐景崧激情澎湃,慷慨吟诗:
狼星悬焰自西方,又见烽火到雒王。
可有大力平敌寇,已无神弩出安阳。
何人更下求秦策,说客将治使越装。
宣是唐衢轻痛哭,乡关消息近苍黄。
人生需要舞台,没有舞台,纵有抱负才艺也没处发挥,无法体现人生的价值。而舞台是靠人竞争而上的。唐景崧登上中法战争这一特殊舞台,上演家国兴亡的大戏。他在光绪九年进入越南,凭老乡情和三寸舌游说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加盟抗法阵营,一举成功。之后,唐景崧辅佐刘永福,决战纸桥,击毙法军北圻舰队司令李威利上校,后又与云贵总督岑毓英联手,取得了临洮、宣光大捷。中法战争结束,唐景崧有功封台湾省道台,后升任布政使,为清驻台湾最高行政长官。甲午战争,清军大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给日本。台湾民众激愤,公推唐景崧为首,与刘永福一道率全岛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然而,热血并不能阻挡日军的军舰大炮,清军节节败退。唐景崧在危急关头不愿把生命投入最后的血战,而是选择怀抱印信化装登上德国轮船逃回厦门。轰轰烈烈一场戏到了唐景崧——请缨日记 曲终人散的时候。
社会政治的戏唱完了,只有返回家乡唱唱皮黄戏。唐景崧渡海返回内地,被免罪解职,一袭青衫回到灌阳时,已经54岁。一生风流过、振奋过、辉煌过、落魂过,和许多中国文人一样,怀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投身社会大戏台的角逐争斗,渴望建功立业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然而,风诡云谲,世事变幻,唐景崧摔了跟斗呛了水,落魄得灰头土脸回来了。从儒家的“入世”变为道家的“出世”,唐景崧似乎把一切都参透了,其实他什么也参不透,只有三杯两盏淡酒发点感慨而已。
唐景崧回到故乡后,耐不住寂寞,便仿照北方京戏的形式,自己动手编写戏曲剧本,招募湖南广西一带的艺人乐师,定曲牌,谱乐曲,用桂林话演唱,堂而皇之打出“桂剧”招牌。广西的桂剧,就这样正式产生了!颇有积蓄的唐景崧自掏腰包,建戏台,搭戏棚,创办“桂林春班”。锣鼓一响,生旦净末丑公侯将相粉墨登台,甩水袖,亮身段,一段高腔声遏行云。真个是“戏剧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啊,社会大舞台未演完的壮怀激烈,化作了桂剧的低吟浅唱……
五、文化
我们来到月岭村,这是灌阳唐氏宗族聚居的大村子,明清建筑,青砖碧瓦,庭院深深。唐景崧解职后曾在此居住写戏排戏,大号“绍夫公祠”的古戏台历经沧桑后依然存在。桂剧,就是从这里走向桂林,走到柳州、南宁,还到过京华《拾玉镯》,风光了一把,这个古戏台也算是梦开始的地方。唐景崧后来带戏班子到桂林五美堂居住,晚年整理出版了记录人生大戏的《请缨日记》,还将创作的桂剧剧本结集付印,名为《看棋亭杂剧》,收录了《诗畸》《谜拾》等桂剧剧本。在书的扉页,唐景崧自己撰了一副对联:纵然局外闲身,每到关怀惊劫急;多少棋中妙着,何堪束手让人先!这分明是一个官场失意文人的无奈。
无奈也罢,生命还要继续下去,不能叱咤风云,只有唱唱皮黄,过过戏瘾。想不到人生的戏变幻无穷,“无心插柳柳成荫”,唐景崧不经意而为之的戏文却因为百姓的娱乐需要而留存下来,延续至今。而那些与他同时代比他官运亨通财运亨通的人,如今谁还记得他们?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兴办教育
在唐景崧,刘永福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对台湾占领的同时,与台湾同胞遥相呼应,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余人“公车上书”。他们连夜写出了长达18000字的呈文,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合约,反对割地,要求清政府迁都再战,变法图强。痛陈:“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他们强烈要求清政府抗敌到底。 一场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运动震荡着神州大地。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大大地伤了中国人的自尊心。马关之耻,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亲历了割地之辱的唐景崧更希望变法图强。康有为曾两次到广西桂林进行变法维新宣传,与唐景崧一拍即合,两人很快结成莫逆之交。每次康有为来,唐景崧都特别热心,他慷慨解囊捐钱协助,到处呼吁维新变法。唐景崧还和康有为,桂林的另一位维新干将岑春煊一起创办“圣学会”和《广仁报》,设立广仁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开风气之先。维新思想很快在桂林深入人心,对广西政界、学界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广西成了维新派的重要据点。
百日维新期间,广西有识之士还注意培养人才,积极筹办“新学”。唐景崧同时担任起桂山书院和榕湖书院的山长。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在桂林创办“广西体用学堂”, 聘请唐景崧主办学堂堂务(当校长)。这是实践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的新型学堂。它改变了传统书院式教学,加上了西学课程,是广西新学的开始。后来的广西大学就是由“广西体用学堂”发展来的。唐景崧还兼任体用学堂中文总教习。他授课时喜欢用亲历的中法、中日战争为例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出的许多学生都奋发图强立志为振兴国家效力。最著名的如邓家彦和马君武,他们与孙中山共同创立同盟会并担任了重要职务,为辛亥革命推翻丧权辱国清王朝作出了贡献。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冬,唐景崧于桂林病逝,享年63岁。唐景崧作品有《请缨日记》、《寄闲云馆诗存》、《看棋亭杂剧》、《诗畸》、《谜拾》和《唐景崧手编戏本》(抄本)等。
人物生平
唐景崧同治四年(1865)进士,接吏部候补主事,任小京官18年,郁郁不得志。光绪八年(1882)法国侵略越南北圻。上折言越事,自请赴越南联络黑旗军抗法。奔走于顺化、保胜、山西、北宁间,为刘永福策谋。团结各方抗法,参与河内、山西两战。1884年冬,得粤督张之洞支持,成立景军,开赴西线和滇军围攻宣光,不克。中法战争后调福建台湾道,旋升台湾布政使,署理台湾巡抚。1895年清朝割弃台湾,台湾军民成立民主国,推唐为大总统领导抗日。当日军登陆台北,唐便携款内渡,颇受时论指责。此后回桂林闲居,不再出仕。
1897年支持康有为来桂林开展维新运动。
1899年受聘担任桂林体用学堂中文总教习,授课中联系中法、中日两役的经历来激励学生。晚年热心于戏曲革新,创造了桂剧剧种。1903年病故。著有《请缨日记》《诗畴》《迷拾》《寄困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等。
白燕限先庚韵
梨花院落柳花天,形影分明瘦可怜。金屋去来留本色,白头羁旅负华年。
秋霜楼上佳人泪,璧月宫中狎客笺。何处素心寻旧侣,徘徊王谢画堂前。
戒烟限佳真先韵
寂寞帘栊涕泪天,青灯风味割缠绵。埋灰已断昆明劫,受戒休谈印度禅。
疆吏火攻开衅日,谏臣卮漏上书年。事关世运终难禁,闻说司农早税钱。
沪上有赠 其四
闻有扶馀在海滨,横磨匣剑秘龙身。便宜一个张红拂,附作虬髯传里人。
沪上有赠 其三
女儿风调数琅琊,姊妹争妍比赵家。七出镜奁双唾袖,果然抹煞沪城花。
沪上有赠 其二
襟怀浊气鬓边香,伧父妖姬醉一场。到此已无乾净土,楼头惟有彗星光。